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信息公开 > 正文

来自“枫林课堂”的声音(湘西队)

发布时间: 2019-03-22 | 编辑: 北京枫林公益基金会

关于“枫林课堂”的感想

在这个寒冷的冬天,我们却感受到了湖南贫困地区孩子们最热烈的情感,最热忱的眼神,最热切的渴望。这个冬天,也让志愿者们重温初心,收获满满,这,就是“枫林课堂”。“枫林课堂”项目,是北京枫林公益基金会携手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人民大学 、中科院大学四校湘协,组织全国高校大学生共同开展的教育公益项目。初心是整合优良教育资源,帮助全国贫困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拓展视野、增强自信、建立积极理性的求学心态。

我们是由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大学多个学科,不同专业的数十位成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。在这个寒假,我们秉承反哺家乡,回报社会的精神,组成了数支不怕艰苦的队伍。旨在通过大课宣讲、小班交流等形式为当地教育尽绵薄之力,让当地学生了解外界信息,拓展眼界,树立志向,规划未来。同时,我们更希望此行能发挥长久的效力,建立起高校与家乡贫困地区公益联动的长效机制,培养我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。队员们拿出实干精神,积极达成目标,传递正能量,圆满完成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。

我所在的湘西支队前往的是湖南西部的桑植、古丈,两地均是经济条件与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贫困县,但当地学子的热情好学、艰苦朴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在这次“枫林课堂”之行中,我个人总结了三个关键词。

第一个关键词是激励自我。“枫林课堂”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成长与发现之旅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,习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:“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,国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。”这激励我们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,警醒我们不做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鞭策我们砥砺前行,鼓舞我们饮水思源、承担社会责任。“青年责任”与“教育扶贫”,不应只是空洞的口号,我们希望依靠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优势,以“扶贫先扶智”的方针,帮助家乡的学子们打开眼界、增加信心、树立理想、展望未来。

第二个关键词是分享成长。打造互帮互助,共同成长的湘籍青年共同体,为打造新时代湘军奠定基础。一方面服务学子的成长和发展,另一方面立足北京高校,整合资源,服务家乡教育公益。而作为从家乡成长起来的学子,我们也深知家乡学子成长路途中经验的匮乏和眼界的局限,我们希望能做这样的“盗火者”,在教育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的湖南,将过来人的知识与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们,搭建起名校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链接纽带与沟通桥梁,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,点亮一盏灯,打造届际间的良性沟通互动的平台,凝聚起湖湘大地这片热土上的学子力量。这是我们的初心。

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化浸润。湖湘学子返乡做公益,这也是北京枫林公益基金会促成了这样的时空意义上的机缘和契机。当地为志愿者们安排的研学之旅,均以文化浸润、实践真知为主线,更是难得的对湖湘文化的理解正本清源的宝贵契机。我们也希望以青年力量为当代湖湘文化写下新的注解,为湖湘精神做出自己的诠释。

此外,“枫林课堂”开创的“公益组织-高校-社团-地方政府”四位一体、协同合作的教育公益新模式,有效整合了公益组织资源、高校大学生资源、社团支教经验、地方政府行政资源,为教育公益项目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。这个模式是首创性的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我们对此充满信心,愿意为形成完善的、具有复用价值的、可推广的教育公益长效机制而继续努力。

最后,感谢提供“枫林课堂”这一平台的北京枫林公益基金会,感谢对教育事业永葆热忱、无私奉献的张会长,感谢为项目策划筹备、组织宣传而奔波操劳的何老师,感谢对教育公益事业高度支持的当地学校,感谢所有优秀的、可爱的、有着湖湘精神与公益情怀的志愿者伙伴们!愿“枫林公益”、“枫林课堂”生机勃发、欣欣向荣、永远青春!

作者:清华大学  周康林

北京枫林公益基金会大学生执委会委员

地址: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6号11层1210室
版权所有 2017-2021 北京枫林公益基金会
ICP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7041648号-1
网站地图